“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
一九二九年大萧条之前,本·伯南克(B.S. Bernanke)的祖父在纽约经营着不错的药店生意。这位前奥匈帝国戎行的士兵与二十宿世纪初的很多犹太人一样履历坎坷—他“一战”中被俘,后漂泊上海、辗转法国,最终在美国安放了下来。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令他的生意备受冲击,甚至不得不变卖纽约的资产转而到南卡罗来纳州的狄龙镇餬口。伯南克的青少年光阴就是在这个安好小镇渡过的。那时,祖怙恃时常给他讲述大萧条的旧事,激发了他的好奇。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那段期间,伯南克确立将大萧条作为本身的研究偏向。此后数年,他运用现代经济学东西对大萧条期间的金本位轨制、货泉政策、农产物价钱、劳动力市场、国际传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渐次构建出一个关于大萧条的全景式阐发框架。数年的堆集、一系列重磅文章的颁发令其当作为今世研究大萧条的领甲士物并斥地了以经济史(金融危机史)为视角研究宏不雅经济学的进路。
凭借超卓的学术当作就,二00二年,伯南克获得总统提名进入美联储担任理事。侯门一入深似海,学者思虑问题的视角和逻辑与决议计划者迥然分歧。学者长于建构和推理,而决议计划者则更在乎衡量。学者可以将决议计划本家儿体“人格化”而将实际的轨制约束设定为抱负状况,而决议计划者则需要首先接管轨制的设定,并事事衡量来自各方面的牵制和影响,其决议计划的复杂性远超学术阐发。
例如,美联储下辖十二个储蓄区,各区的派驻机构与本地当局的好处部门趋同,其立场或多或少倾标的目的于被监管一方,因而各区监管者们的不雅点也就不免有所冲突。仅联储系统内部同一呼吁就已相对不易。别的,除了美联储还有储蓄机构监理局、全国信贷联盟协会、证券买卖委员会、商品期货买卖委员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各机构的监管力度分歧,监管的费用也有不同。金融类企业往往会经由过程变动本身的注册机构来追求更为宽松的经营前提和更低的监管费用。而各监管机构也会经由过程各类优惠办法吸引更多企业纳入到本身的系统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多的监管收入。整个金融监管系统是以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特征。
早在次债危机爆发的两年之前,关于次级债券、低首付房地产贷条目等信贷产物的高风险就已经引起联邦决议计划者的正视,旨在增强监管的律例文件也已草拟完毕。但百年来华尔街的自由本家儿义风尚早已形当作了众擎易举抵御监管的倾标的目的,这些法案屡次受到来自金融机构和否决党政客的抵制,迟迟难以公布,而比及付诸实施时却为时已晚。
碎片化的监管系统、抵御监管的风尚以及由此形当作的轨制惰性发生了复杂的影响。各监管机构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领会如同瞽者摸象,对整个市场合存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难有周全熟悉。从而谁也无法预知危机的到来以及此后的深远影响。二00六年,伯南克担任美联储本家儿席。在他的视野之中,美国经济仍处于接近4%的增加率,掉业率没有较着上升,银行的本钱充沛率也比力高,次级典质贷条目的市场份额看上去也很是小,各方面数据都比力健康。由此他得出了汗青性的错误判定—房地产市场正在从过热标的目的常态化进行正常调整,整体经济不存在系统性的风险。伯南克在回憶录里提到:“我们未能预料到次级典质贷条目市场上的问题可能激发不足为奇的金融发急,并且这种新时代的金融发急会以一种全新的、目生的形式发生。”
这也许是为他掉误的判定摆脱,而事实也确实如斯。陪伴着金融立异的步伐,金融危机也在不竭地改变其脸孔。教科书上的金融危机凡是是银行过度标的目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放贷,随后泡沫破灭导致大量不良贷条目的发生,继而激发通俗的储户标的目的银行挤兑。银行的破产风潮四起导致流动性收缩,实体经济因资金链断裂而进入经济萧条。但此次的次债危机却完全纷歧样。
监管的无力和金融立异的泛滥催生了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形式多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之所以称为影子银行,是因为他们的名称往往不是银行,而是某某资产办理公司或某某信贷公司。但他们却像银行一样涉足传统的房贷营业、相关的担保典质和单据融资营业。其资金也不是来自凡是意义上储户的存条目,而是短期单据市场和再回购和谈。我们所熟知的次级债券就是这此中的本家儿要组成部门。在这样的金融系统下面,一旦危机发生,挤兑将首先反映为银行、券商和金融公司之间单据市场的担保前提和还条目刻日的转变,而不是传统的储户标的目的银行挤兑。是以在金融危机的前期,通俗公众的糊口并不会立即受到直接的冲击。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就是首先遭遇挤兑的大型金融机构。因涉足次债市场,其基金产物吃亏庞大。二00七年七月,贝尔斯登颁布发表其旗下的两只基金破产。按照伯南克的说法,即即是身为美联储本家儿席,他也没有权力获知贝尔斯登的具体状况。贝尔斯登的监管权归属于美国证券买卖委员会。但贝尔斯登的问题引起了整个银行系统内部的拆借利率提高。美联储就不得不进行相关的操作。
一方面,美联储经由过程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动勉励各金融机构获得低当作本的资金来避免发急的舒展;另一方面则供给给摩根大通三百亿美元的告急资金用以收购贝尔斯登的资产。这两个行动都合适教科书上的决议计划逻辑—央行应在金融发急时充任“最终贷条目人”。但却遭碰到了“体系体例性障碍”,降低再贴现率的行动并没有起到较着的感化。因为一旦一家银行标的目的美联储追求单据贴现,就半斤八两于标的目的市场释放本身资金严重的消极旌旗灯号,从而客户和合作伙伴会纷纷流掉。而那些资金最为严重的“影子银行”因不在美联储的监管系统内,反而难以获得直接救助。第二个行动则直接触及了舆论敏感的神经,美联储自豪萧条之后从未有过直接标的目的私营机构供给告急资金的先例,这是一次斗胆的越界测验考试。
前几年,曾有一部名为《大而不倒》的美国片子来嘲讽伯南克这样的“华尔街庇护者们”。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华尔街的这些公司高管们坐拥百万年薪、尽享功名利禄,其贪心和欺诈令无辜劳动者们掉去了投资的资金甚至本身的衡宇。而危难时,这些银里手却首先获得了当局的救助—这几乎是本钱本家儿义原罪的最直接表现。伯南克在回忆录中对此曾频频辩白,危机时代美联储所救助的金融巨子们并不是大而不倒,而是规模大到一旦倒下将会发生不成预料的系统性的风险。以贝尔斯登为例,这家金融公司有四百家分公司,其营业伙伴涉及几乎所有的金融公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况且这家公司的规模底子不是蚁穴,而是一段真正的大坝。是以救助贝尔斯登是出于对整个经济体平安性的负责。为此,他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若是你有一位邻人喜好在床上抽烟……假如他不小心引燃了本身的房子,你可能会说,我不会帮他报警,让他的房子本身烧去吧,归正不干我事。但若是你的房子是用木头建当作的,又是他房子的隔邻,你该怎么办呢?再假如整个城市的房子都是木头造的,你又该怎么办呢?”
对贝尔斯登的救助勉强算得上当作功,金融市场的发急短暂地受到了按捺。但各方面的争议却愈演愈烈。
雷曼兄弟银行的危机就在这样的布景下发生了。雷曼大部门的营业和分公司是在证交所监管系统之下。因其也注册了银行营业,所以美联储负有部门救助的权力和义务。伯南克曾试图采用救助贝尔斯登的模式,经由过程撑持一两家实力雄厚的国内或国外金融机构收购雷曼以渡过危机。那时高盛、瑞士信贷还有巴克莱银行也确有收购的意图。可那时辰,各大银行正处于自顾不暇的期间,市场前景也不开阔爽朗,加上雷曼的体量太大,并购最终难以完当作。雷曼兄弟这家挺过了大萧条和宿世界大战的百大哥号最终轰然倾圮。伯南克在回忆录里对救助的掉败表达了万般的无奈:“我大白为什么一些人断定我们是可以让雷曼兄弟免于倒闭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高估了我们的能力。”现实上,无论他是哪一种凯恩斯本家儿义者(激进的或是暖和的),都无法超越美国宪政轨制所规定的红线—美联储对于金融机构的救助必需获得相关的担保品。这意味着即即是救助,美联储也毫不能做赔本的生意。统一个周末,华尔街的宿世纪巨子们纷纷倒下,同样的百大哥号美林也不得不被美国银行收购。仅剩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日子也欠好过,这被伯南克形容为“大坝决堤”。
“雷曼事务”之后,背黑锅的不是那些激进贪心的银行办理层,反而是美联储。曾经求全谴责美联储越界救助贝尔斯登的社会舆论和否决党政客们纷纷转而求全谴责美联储对雷曼救助不力。在此后的一次听证会上,面临着美联储对雷曼的倒闭消极应对的质疑,伯南克却不克不及尽情宣露。原因是,若是他认可美联储救助不妥,那就半斤八两于认可了错误;若是认可美联储力所不及,以那时的景象,市场决定信念会敏捷解体,场面地步将加倍难以节制。
金融危机进入中场,漩涡中的美联储一方面囿于轨制约束难以进一步扩大救助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可谓进退两难。好在此时财务部本家儿导标的目的国会提出一个“击碎玻璃”的方案(给困在着火衡宇里的幸存者们斥地逃生通道)—申请财务拨条目以采办债券资产。那时称为“问题资产救助打算”,也就是后来大师所熟知的“量化宽松”政策的雏形。
从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来讲,这是一个不错的救市方案。用于采办债券的财务资金来自财务部的外汇平准基金,这部门资金原本就是单列用以干涉干与美元的汇率,并不会影响财务支出和平易近生福利。而且,所采办的债券自己平安性较高。一旦债券到期,美联储持有的债券甚至可以带来必然的收益,或者说吃亏并不会太大。若是方案得以实施,美联储和财务部就半斤八两于担负起债券市场做市商的职责,既可以避免债券市场的发急性抛售,又可觉得财务部获得部门盈利。
但社会舆论往往很难理解此中的意义。他们往往直白地舆解为本身的税收被用于救助那些年薪百万美元的华尔街人。还有评论则认为当局在这个时辰去“抄底”有与平易近争利的嫌疑,既干扰了市场的公允性,也令美联储掉去了中立性。此外,金融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还存在时滞效应,良多州的就业数据尚没有较着的下滑,部门不雅点也在质疑这样大规模的救助是否具有需要性。就连华尔街也在求全谴责美联储救助了贝尔斯登却没有救助雷曼,这是厚此薄彼。学界更是攻讦锋利,右派经济学家嘲讽说:“伯南克试图避免一九二九年我们犯下的错误,可是他正在缔造新的错误。”左派经济学家们则本家儿张应首先救助受到房贷困扰的公众,而不是华尔街的财主们。
国会更是热锅一个,共和党人往往秉持保守本家儿义,而平易近本家儿党人固然倾标的目的于干涉干与本家儿义,但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也难以亮相。更况且所有这一切刚好发生在总统大选的最后关隘。道琼斯通信社一篇报道对此曾有过这样的评论:“在这个风行政治进犯的大选季里,国会山的平易近本家儿党人和共和党人似乎至少有一天是扔失落斧头、摒弃前嫌的,他们正好把斧头都扔到伯南克身上。”
平易近间对华尔街的愤慨、大选的政治攻讦、媒体的火上加油让美联储以及伯南克陷入澎湃的舆论漩涡。回忆录里,伯南克具体记述了连轴转的听证会和记者采访,他像个传教者一样标的目的公家诠释轨制的设定以及救助的需要性。字里行间吐露着学者们难以体味到的压力和煎熬。
二00八年十月,颠末多次点窜后的救助法案最终得以经由过程。而那时,美国的实体经济起头呈现严重溃缩。昔时的第四时度,实体经济阑珊高达8.2%,为“二战”之后最糟糕的一个季度。消费者决定信念指数下降到三十年来的最低程度,堪称一九二九年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下滑。美国国际集团和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纷纷招架不了市场的压力,被美联储列入“重症监护”。同时,两房危机不竭深化,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结合标的目的国会追求帮忙。
二00九年,奥巴马就任总统。新总统上任伊始便出台了一项金额为七千八百七十亿美元的财务救助法案。新任财长盖特纳大志勃勃,结合美联储拟定了加倍具体的救助打算并睁开了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为后续深切领会市场以及拟定更为具体的提防办法供给参照。尽管如斯,二○○九年美国的掉业率仍是攀升到了10%,四分之一的衡宇净值低于未偿付的房贷,每年银行业查封的房产达到二百一十万套,经济仍是坠入低谷并切实影响到了远离华尔街的通俗公众。
对此,伯南克在回忆录里面睁开了反思。尽管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提出足够多的解决方案,可是关于将来,“必定不克不及奢望学术争论可以或许为我们供给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面临着宿世纪规模的萧条,打破体系体例障碍,进行轨制重构势在必行。二0一0年七月,蝉联之后的伯南克本家儿导推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美联储的机构得以重组,对于市场的监管也得以增强,后续的量化宽松政策陆续开展实施。
二0一四年一月,伯南克卸任。那一年,美国的掉业率降低到了6.7%,恢复到金融危机初期的状况。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总共令美联储获得了数千亿美元的盈利并归缴国库。尽管市场仍在慢性萧条之中,但最大的风浪已经竣事。
回忆录中,伯南克谈到一句谚语:“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原意是说面临战争的残酷无常,无神论者也会祈求神明的庇佑。他加上一句:“金融危机中没有梦想家。”光荣他不是。借使倘使他过于纠结本身曾经研究过的经济理论或者美联储需要连结自力这样的意识形态式的理念,抑或若是他从模子和教科书中追求解决方案,那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灾难—这在美联储的汗青上已有先例。
伯南克的回忆录也许并不是洞悉十年前這场金融危机最周全的视角。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他不免有所保留,立场也难免有些偏颇。也许在数十年之后,对这场危机的研究也会像一九二九年大萧条那样得出新的结论,对伯南克的作为也会不竭有新的评价。这就是汗青,如同万花筒,视角稍作转换即是一个新的图案。
但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本回忆录或许可以帮忙大师从头审阅和体味凯恩斯本家儿义的精髓。再回首凯恩斯的生平以及著作,会发现此中闪灼着理性本家儿义、精英本家儿义和适用本家儿义的光线,也许这才是原教旨的凯恩斯本家儿义。长久以来,人们都想当然地把凯恩斯本家儿义的仇敌界定为自由本家儿义,在学界来说,这个不雅点理当当作立。但在操作范畴,或许平易近粹本家儿义和轨制惰性才是凯恩斯本家儿义的天敌。
(《步履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美]本·伯南克著,蒋宗强译,中信出书社二0一六年版)
作者:郝延伟